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7:11:37
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

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
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

什么是昆虫的化学语言
1.性信息素
昆虫释放到空气中,由此吸引异性来交配的激素,称性信息素.蛾类通常都能分泌性信息素,因此,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它们,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方法是将雌蛾装入纱笼中,悬挂在松林内.当雌蛾释放的化学气味借助风力和空气流动传递给雄蛾时,不但告诉它雌蛾的存在,而且连位置、距离远近都一清二楚地传道了出来,便于雄蛾追踪.
同是一种蛾子释放出来的性信息素,成分结构却十分复杂,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2—3个组分,有的7—8个组分.越是组分多,显示在气味语言中的作用越离奇.雌蛾用性信息素把雄蛾诱来,雄蛾在它身旁停下求爱、交配.这多情多意的过程,就是利用释放性信息素的不同组分或不同浓度,来表达不同的语言的过程.
2.追踪信息素
一些社会性昆虫常分泌这种信息物质,借以指引同伙寻找食物或归巢.有一种火蚁,在它们外出时,不断用蜇针在地面上涂抹,遗留下有气味的痕迹,形成一条“信息走廊”.无论寻食或归巢便都沿着这条走廊往返通行,从无差错.
蜜蜂外出来蜜时,当一只工蜂发现蜜源后,便在蜜源附近
释放出追踪信息素,用来招引其他蜜蜂.即便是携蜜回巢后,仍可靠这隙息,往返于蜂巢与空源之间.据观察,这种信息可传递数百米远.已经查明蜜蜂释放的信息累的主要成分是柠檬醛等化学物质.白蚁以木材为主要食料.当它们在寻找适合的木材和生活环境时,常是有次序地成行结队按一定路线行进,人们称之为“蚁路”.蚁路是由工蚁腹部第五节的腹面分泌的“追踪信息素”涂抹成的长久不衰的信息路.蚂蚁也这种激素,科学工作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蚂蚁的追踪信息家涂在蚁洞外,可引诱一些蚂蚁出洞,涂抹的浓度高,它们便倾巢而出,甚至能将大腹便便的蚁后引出洞外.如果把这种化学物质在地上涂成个大圆圈,蚂蚁便沿着这个圆圈不停地转起来.
3.聚集信息素(也叫集结信息素)
它的作用就像吹集合号一样.例如鞘翅目小蠹科的小蠹虫,专门在长势较弱的树木的树皮下为害.当少数个体找到适合它们寄生的树木时,便从后肠释放出一种信息素,这种化学物质与寄主树的萜烯类化合物互相作用后,就能发出集合的信号,使远处分散的同类聚集飞来,集体取食为害.当所生存的寄主树木的营养降低,或条件变劣时,在原寄主上的小蠹成虫又开始分泌这种物质,意在告诉同伙,这里已不适宜生存了,该搬家了.于是它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纷纷钻出树皮,成群结队飞迁到更适合的树林中去生活.
4.报警信息素
昆虫在报警时释放一种多属于萜烯类的化学物质,它能以此巧妙地告诉同伙,灾难来临,要提高警惕,设法自卫或逃避.
蚜虫的体型很小,只能以毫米汁算,但它们的报警能力却很强.当蚜群遇到天敌来袭时,最早发现敌害的蚜虫表现兴奋,肢体摆动,并及时释放出报警信息素.同伙接到信息后,便纷纷逃离或掉落地上隐蔽.令人惊奇的是,这种信号物质还给侍从蚂蚁(取食蚜虫排放的蜜露并保护蚜虫的蚂蚁)“通风报信”,促使这些蚂蚁迅速搜寻来犯之敌并把它团团围住.俗话说:“捅了马蜂窝,定要挨蜂蜇”.马蜂蛰人,名不虚传. 一旦被一只马蜂蜇了,就会很快遭到成群马蜂的围攻.这是因为马蜂蜇人时,蜇针与报警信息素会同时留在人的皮肤里.人被蜇后的最初反应是捕打,信息素的气味便借助打蜂时的挥舞动作扩散到空气中,其他马蜂闻到这种气味后,即刻处于激怒的骚动状态,并能迅速而有效地组织攻击. 通过对马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的提取化验,已知道其主要成分属于醋酸戊脂,有香蕉油气味.因此,一旦被马蜂蜇后,可用5%的氨水或含碱性物质擦洗,有止痛消肿的作用,这是使酸碱中和的结果.

外激素

激素、声波、化学反应

性信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