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第三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时指出,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错误:分别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5:01:12
马克思在第三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时指出,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错误: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在第三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时指出,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错误: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在第三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时指出
,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错误: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在第三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时指出,这种观点主要有两种错误:分别是什么
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主要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这里在批判旧唯物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思想.
所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当然也包括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在内所主张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爱尔维修等人针对法国一些唯心主义者宣扬的“人具有先天观念”的错误观点,指出人及其思想观念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但爱尔维修等人认为,自然环境只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前提,并不直接使人变好或变坏,使人变好变坏变恶变善的是社会环境,好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会使人变好变善,而如果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不好,则会使人变坏变恶.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起着决定作用.
同时爱尔维修等人又认为社会环境不是天然存在的,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究竟谁对社会环境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呢?不是普通的芸芸众生,而是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些天才人物的意志决定并塑造着理想的社会环境,普通大众就只能被动地由社会环境所决定.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批判指出:“这种学说必然把人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马克思在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时,为什么用括号把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专门提出来呢?这说明马克思这里用意深刻.它表明马克思开始把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从哲学上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错误.欧文信仰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当把这种观点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联系起来时,就不可避免地碰到这样一个问题:社会主义的理想和改革方案是尚未实现的东西,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用法国唯物主义理论无法得到说明.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和社会改革方案是圣人头脑中先天具有的.马克思在1842年10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共产主义奥格斯堡总汇报》,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学说,认为这些理论根本不能实现.但当时马克思还不能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批判,当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很好地弄清楚它.1844年马克思还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当作共产主义学说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8月11日给费尔巴哈的信中,赞扬费尔巴哈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这表明了马克思这时的共产主义学说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之间的逻辑联系.只是到了1845年,在《提纲》中,才第一次从哲学上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三条最后,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在人和环境关系上的基础地位的错误观点,从正面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我认为,马克思这一论断包含着以下四层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世界得到了提升和改造.
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提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也就是马克思在160多年前提出的人和环境一致思想的具体运用.
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第三条提网整段话是这麼说的︰「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整段话的重点在於环境和教养问题。环境决定论者的问题在於忘掉了人能够改变环境,也忘掉了环境也教育著人让人因而才能改变环境。所以马克思接下...

全部展开

  第三条提网整段话是这麼说的︰「关于环境的改变和教育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整段话的重点在於环境和教养问题。环境决定论者的问题在於忘掉了人能够改变环境,也忘掉了环境也教育著人让人因而才能改变环境。所以马克思接下来讲的下面这段话才有意义。这段话是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当然这段话里的重点在於革命或者实践。其实,革命和实践是同义词,而更巧的是︰环境、教育、人、活动或者自我等等,更都是同义词。还跟革命和实践复是同义词。这里的义理状态只因位置不同才为不同。所以这些概念并不是不同,反是相同。它们之间的不同,惟独在於重复、差异造成幻觉因而让人以为有了不同。环境自然是一种事物。在这个世界上当然不存在著环境这种东西,有的仅仅是人类制造出来说明状态的概念。既是概念,在自然界里就不会有著什麼环境这种东西。环境者,被成就出来的、实现出来的界线或界限谓之。环者,为郤、退或止之意。却、退或止通境。境者,界、竟、尽、终或敬之意。无论是却、退、止,或者界、竟、尽、终、敬等等,都是圆融善美之谓。而圆融善美者,通、明、界或间隔之义。既是圆融善美,自是被制造出来、成就出来,因而才得明白、圆融的状态。明白或圆融者,即因为陈列、相间或境界的相互作用,是以把消长、变化或发展显示出来谓之。把不明不白、蒙胧含混的情况改造成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圆融善美状态,是从无到有,是为创造。从无到有,指的是从隐而不彰的圆融善美成就为表现出来的圆融善美谓之。创造即革命的义理。革为生、改或更的意思。命为使、大、道或信的义理。革也就是命的同义词。革或命都是谓圆融善美所以能够生殖、创造或改变的意思。被创造或革命生产出来的状态,当然是实现、完成或圆融的状态。实现、完成或圆融的状态自是实践两个文字的义理。实者,敬、信、成、平或信也。践者,行、履、善、列或类也。实、敬、信、成、平、信、践、行、履、善、列或类等等,全是同义词。都是因为陈列、间隔因而生成的圆融善美状态。环境既是通过人这麼制造出来,那麼因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放在心里自为了然和理解。把事物的道理放进心里,是为了然和理解,亦即德。德即得也。把事物的道理放进心里,自是把自然天地恰当地变成精神状态谓之。把自然天地恰当地变成精神状态,用中国的说法来说,就是天地合德。天地合德者是谓仁,即让人成为人的状态。或谓得道、得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说的是这个道理。义者,合宜、适切或圆满谓之。取得仁、道或义,这里说的内容正是「人的活动」,所以也就是「自我改变」——原有的我的替换状态。原有的我的替换状态同是孔子说的「成身」。成身者,实现出来、成就圆融因而放在心里的自然完美状态。原有的我的替换状态即然成身,身自是能屈能伸。在中文里,因为这样,是而释身为伸、屈、躯或藏。原来的自我成就成身状态,是谓修养。修养即俗谓的教养也。为什麼能够这麼说呢?道理在於︰因为了然和理解,对於事物因而就能够判断、分析、预测和操作。能够判断、分析、预测和操作就是对於事态发展能够掌握,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不受拘束。那麼,一个人的气度、格局、风格、胸襟、格调或品味等等,当然就能够表现出来。没有钱的人不会是大善人,因为他们拿不出来手来。同样的,无能的人自是气短不坚,鸡肠小肚。一个人的气度、格局、风格、胸襟、格调或品味等等,自然表现修养或教养。气短不坚,鸡肠小肚的人,绝对不可能风度翩翩。这是道理。那麼,「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是不是「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当然是如此。一个人有了能力,心容天地,肚里撑船,天地任你遨翔,是不是环境就由人来改变,而有教养的人也一定是接受教养的?这还是道理呢!不必说,环境决定论者犯了不明道理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就一定会在上述两个地方这麼表现出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