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56: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措施!
一、市场经济对新闻业的巨大正面影响
(一)新闻事业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毛泽东于1957年5、6月间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是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报纸是无政府状态和集团竞争的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毛泽东的上述基本论断,揭示了新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被决定与决定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唯物论的认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这是我国新闻业不可变更的指导方针.然而,实践证明,在我国运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病太大.作为计划经济的反映的新闻业,在其运行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跟随着由它反映和对它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一起,留下了许多的历史遗憾.
今天,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原先与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闻业,必须转换成与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闻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业必须进行全面的自我调整,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
(二)新闻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在市场经济滚滚洪流的冲击下,新闻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已经发生了和还在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1.人们对新闻的属性有了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新闻是商品.对于这个命题,以往人们不是没有探讨过,但由于社会从总体上排斥商品经济,因此被当作异端邪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以往被扭曲了的认识才得到纠正.说新闻是商品,这是从新闻的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立论的.新闻是凝聚着撰稿人精神劳动的产品.作为劳动产品,它还包含着其他有关人所付出的劳动在内.新闻形成以后,目的是投放市场,以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它既具有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是具有某种特殊性的商品(它不同于一般的用于物质消费的商品;同是为了满足对象精神消费的需要,新闻又异于文学).由于人们在新闻是商品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将新闻推向市场才有可能.笫二个层次,新闻业具有双重属性.以往,社会单纯要求新闻业充当宣传的喉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业不单单是喉舌,它同时还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产业.因此,对新闻业必须按产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管理.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要如同经营产业那样经营新闻业.
2.新闻的功能得到了正常的发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里,新闻的功能是单一的:新闻是宣传工具,用于对受众进行硬性的思想灌输.对于带有强迫性的宣传,受众早有看法,只是由于公费订报之风盛行,受众疏远新闻的真相长期被掩盖着.随着经济的转轨,新闻业被推向了市场.而原以公费订报的单位,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已不愿继续维持公费订报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一味地只是充当宣传的工具,受众是不会买帐的.对于新闻媒介,受众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增长知识、掌握信息,娱乐消遣,或偏重其中一项或多种需求兼而有之.新闻满足了受众的消费需要,受众则对新闻怀有好感.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功能由单纯充当宣传工具转为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这就必须确立受众在新闻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受众是新闻的服务对象.既然新闻是商品,那么如同“顾客是上帝”一样,受众也就应当享有很高的地位.新闻离开了受众,将变得毫无意义.我无意绝对排斥新闻的宣传作用.事实上,一部分新闻佳作包含了宣传的意图,也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些作品妙就妙在寓宣传于知识之中、信息之中、娱乐之中,使宣传乐于为受众所接受.对于这种讲究方式而又没有偏见的宣传,大多数受众是不会抵拒的.
3.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新闻业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新闻质量将有很大提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新闻业受到计划的严格控制(当然还受到政治的严格控制).数得过来的极其有限的新闻机构,接受上级统配的人、钱、物,当然也就应当按上级的指令运行.宣传口径有着严格的规定.新闻产品由党政联合往下统配.因此,在同行之间无所谓竞争,也无需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新闻业的拨款骤减,将来还有完全“断乳”的趋势.不管人们主观上愿意不愿意,新闻业已经被推向了市场.新闻事实上己经成了商品.原有的新闻媒介为生存计,必须想方设法占领市场,占有读者.大量新的新闻机构应运而生,它们急欲打开市场.在这一背景下,酿成了近年来的媒介大战.这场大战是新闻业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质是新闻业内部的生存竞争.竞争将促使新闻媒体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自身质量的问题.
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新闻变革是巨大而深刻的,是全方位的.新闻变革所涉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市场经济对于新闻事业的正面影响,再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可以预计,市场经济对于新闻业的推动作用和正面影响,将会一再地表现出来.当然市场经济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我的估计是:正面影响将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二、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负面影响 但是,人们并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由市场经济来解决新闻业发展中的一切问题.
(一)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新闻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政党和政府总是希望它充当宣传工具和喉舌.而新闻事实上为信息业,属于第三产业,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领导和首长对作为工具、喉舌的新闻的中场经济对于新闻业的推动作用和正面影响,将会一再地表现出来.当然市场经济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我的估计是:正面影响将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新闻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政党和政府总是希望它充当宣传工具和喉舌.而新闻事实上为信息业,属于第三产业,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领新闻业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执政党和政府总是希望它充当宣传工具和喉舌.而新闻事实上为信息业,属于第三产业,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领导和首长对作为工具、喉舌的新闻的中场经济对于新闻业的推动作用和正面影响,将会一再地表现出来.当然市场经济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我的估计是:正面影响将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可以断言,只要干部队伍中权钱交易的勾当不绝迹,新闻业中的“有偿新闻”现象就不可能杜绝.或许可以说,“有偿新闻”是权力拥有者腐败在新闻界的一种延伸.
(二)竞争中反常现象的存在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有序的经济,是按法律办事的经济,因而是保护公平竞争的.事实上,然而实际情况是:在现实中,以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物质产品而言,同类产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与优质品的竞争,哪里是什么公平竞争?新闻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此类问题,品位不高的地摊报纸,与品位高的严肃报纸相比,在局部地区,前者在发行量方面常常压倒后者.前者在竞争中取胜的秘诀有两条:一是内容上以低级趣味迎合读者;二是发行上如同推销假冒伪劣产品那样舍得抛撒金钱.如此看来,按理说占有优势的高品位的严肃报纸,在竞争中却常常处于事实上的劣势.对于这种反常现象,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似乎无能为力.而且即使是今后,市场经济发育得更成熟了,机制更健全了,这种现象也仍然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此,为了消除上述不公平竞争,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健全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三)人们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勃发 市场经济激活了人们的创造力,但同时,也使人们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勃发、膨胀.在市场上,由金钱来起调节作用,说得更正确一些,是由金钱来起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作用,这是价值规律的一种体现.问题在于:金钱对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调节作用,往往失去应有的控制,被不适当地扩大到了非商品生产和非商品流通的部分,扩大到了人际关系之中,甚至扩大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旦出现以上情况,金钱就会极大地刺激人们的私欲,金钱拜物教也就可能会泛滥.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严重情况已经客观存在,“拜金主义要不得”的呼声值得人们深思.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生活中金钱拜物教的抬头有着清醒的估计.“金钱拜物教要不得”的呼吁,最初就是由富于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发出的.但是,金钱和实利对人的驱使作用过甚,致使一些人摆脱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约束.这种现象在新闻工作者身上也时有发生.就总体情况而言,处在经济转型期间的新闻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摆脱心灵世界内部的深刻矛盾.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更为彻底的转变.社会道德观念、社会规范系统在不太长的
(四)“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化的倾向有所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化的倾向将会有所发展.“有偿新闻”和新闻广告,是新闻业走向市场后出现的比较突出的情况.“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权钱交易”.新闻记者、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他们掌握着版面或节目和记者、编辑.受损的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业以及广大受众.说新闻媒体、新闻业受损,是因为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冒牌新闻,是精神产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由此,新闻媒体和新闻业的形象被扭曲,它们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至于受众,在他们花钱购得的报纸上,他们当作新闻接受的,其实却是广告,他们实实在在是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可以说,搞“有偿新闻”的企业、单位和记者、编辑,他们真正的勒索对象是广大的受众.
许多同志认为:“有偿新闻”是市场经济发育得尚不够成熟的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健全,“有偿新闻”将会逐渐消失.我不认为如此.实际上,只要市场经济的土壤存在着,只要做广告与上新闻所付出的金额的差价还存在,只要新闻的可信度高于广告的可信度,出现“有偿新闻”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杜绝“有偿新闻”,光靠市场经济本身的健全和完善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治,依靠综合治理.
三、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对新闻业既有正面的影响,又有负面的影响.较之负面影响,正面影响是更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并不占主导地位的负面影响,却又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消除那些属于负面影响的东西.
(一)要有一部新闻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有关法规.新闻法是新闻事业的准绳,也是新闻工作者活动的准则.新闻法必须对新闻业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活动的合法和非法作出明确的界定,当然还必须对其他问题作出毫不含糊的规定.总之,要让新闻工作者和执法者有法可依.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1998年11月在接受德国《商报》驻京记者思立志的采访时说,我国将按照法律程序制定一部符合本国国情的新闻法.经过长
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法律颁布以后,执行法律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法不依,这种现象并不是没有出现过.这就必须由相应的执法机构,从两个方面予以追究:一是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一是追究有法不依的执法者的责任.
(二)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在过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职业道德规范.这套道德规范,重奉献精神,轻物质利益;重政治原则,轻受众需求;重对上负责,轻个人创造;……作为道德规范,它与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是大体适应的.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一前提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中,也有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亦然.比如说,敬业精神,求实精神,就应当是在两种经济体制下都适用的新闻道德规范.但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新闻的道德规范以至整个社会道德规范又不可能不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道德规范,应当继续提倡奉献精神,同时也应重视物质利益.这种物质利益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的.新闻机构在正当的经营中获利,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宪法所许可的范围中得到实惠,这从道德规范的角度讲,应当说是无可挑剔的.但“有偿新闻”不在此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道德规范,当然仍然不能放弃政治原则,但忽视受众的存在,这是决不允许的.在职业道德规范中,应当理直气壮地写下将受众视为上帝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确实视受众为上帝,那么,“有偿新闻”这类事情也许就会少得多.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的道德规范,与新闻观念的调整、更新直接有关.对于这项工作,宜采取审慎态度.首先,对于固有的新闻道德规范和新闻观念,应审视其在今天是否仍有价值.我们所要抛弃的,是被计划经济所扭曲的部分;我们所要保留的,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部分(在这点上,中外新闻工作者也是相通的).还有,就是从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所必须遵循的部分.其次,还应当认真审视正在确立的新闻道德规范和更新调整过的新闻观念,看是否确实站得住脚.我们决不能允许卑劣的行为经过包装混迹于新的新闻道德规范和更新了的新闻观念之中.更新观念,决不是将利己主义的道德观念当作新东西吸引.见利忘义、利欲薰心,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人们所唾弃的行为道德,在今天,在今后,也不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观念再更新也是如此.
以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对于当今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人人都必须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社会和公民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当然也是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要求.现在的困难问题在于:许多新闻工作者不是不想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客观上,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系统其中也包括新闻道德规范系统,可谓一片混沌,极为混乱.新闻工作者如果恪守原先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新闻道德规范,一是会被别人指为思想陈旧,跟不上趟,二是自己也不甘心.而如果让他们抛弃以往的社会道德和新闻道德规范,他们又惴惴不安,心里总觉不踏实.在这种情况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个工作,要由新闻最高主管部门和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共同去做.
(三)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普遍的人格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 新闻工作者要有人格,要讲操守.这就需要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普遍开展人格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
“人格”一词具有丰富的涵义:可以指个人品格即道德品质,也可以指人所应有的气节、骨气,还可以是个人所具有的气质、意志、性格等等因素的总和.我这里所说的“人格”,就兼有上述三种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闻工作者与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其他人一样,所进行的是雕塑人的心灵的工作.他们要以符合新闻规律的方式,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目的.“引导人”,也就包括了引导人确立崇高的人格这一内容在内;“塑造人”,无疑也应当包括对人们的人格进行塑造.这是新闻工作的神圣之处,同时又是其艰难之处.今天的以及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要引导人们达到人格崇高的境界,首先必须使自己的人格崇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在人格方面堪称典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敌人的淫威之下,抑或在金钱的诱惑面前,抑或在进退的考验和厄运的夹击之中,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崇高的人格力量.他们的事迹,也就是今天的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生动教材.
今天,我们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和观念形态都比较复杂.经济的转轨使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使原先的利益分配的格局被打破,使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社会道德规范受到了重新审视.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审慎地、扎扎实实地进行.新闻从业人员中的大多数人,既顺应了时代所提出的更新观念的要求,又从前辈优势新闻工作者身上,继承了优良的传统和品格,体现了高尚的人格.他们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能以新闻职业道德自律.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中,丧失人格的现象也还是存在的.为金钱所诱,出卖情报和国家机密而沦为阶下囚者,有之;见钱眼开,利令智昏,制造虚假新闻、发布虚假广告者,有之;为了一己的私利,暗中进行权钱交易,将广告演化成新闻,搞有偿新闻者,更是大有人在.上述现象,屡禁不止.严酷的现实
人格教育应当包括如下内容:1.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良好的个人品质主要是指: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开拓进取,坦诚正直,坚持真理.
具备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的标志.很难设想,只求索取、不愿付出的人,或者稍稍付出以后就要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会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对奉献精神的认识上,似乎存在着误区.有人以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奉献精神已经“不吃香”了,已经过时了.他们是冲着金钱干活,给多少钱,干多少活,不给不干.在对新闻工作者所进行的教育中,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凭劳动获取报酬与发扬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劳动者做了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事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社会就应当付给他们一定的报酬.这是理所当然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应当尽可能体现合理的原则.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个人为社会所付出的劳动,并不能一桩桩、一件件都准确无误地计算报酬.为社会所作的无偿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是存在的,也是完全需要的.这种劳动或工作带有明显的利他性质.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既要提倡一般意义上的奉献精神,也要提倡岗位上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往往可以使新闻工作者孕育高质量的成果或作品.以几倍、十几倍于与所得报酬相对应的
良好的个人品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敢于坚持真理.今天的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异常复杂的情况.但真理总是朴素的,这样一种形态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认识了真理之后,要有坚持的勇气.不唯上,不唯书,而只能是唯真理是从.如果不敢于坚持真理,何谈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又何来高尚的人格?
2.磨砺意志,培养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新闻工作者以向人们报道真实情况为己任.在正常情况下,他们未必会遭受什么磨难.但非常情况绝非鲜见.新闻工作者要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曝光,丑类就会设置障碍,进行抵抗.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胆略和意志方面经受考验.
另一种情况是,新闻工作者的有价值的工作,在比较长的
此外,不排除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有时必须战胜险恶的自然环境,甚至要遭受肉体的或精神的种种折磨.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话对于今天的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仍然有着启迪意义.如果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能经受住某些特定环境的考验,就可能在新闻采访的路上畏而却步,当然也就不可能成就大的业绩.
3.保持应有的风骨.对于骨气、气节、风骨这一类词,现在的人们似乎已很少提及了.今天和今后的人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再是阶级尖锐对立的时代了.在新闻工作中,也并不是每遇到一件事,就都和风骨有联系.然而无可回避的一点是,今天的和今后的新闻工作者面临在利和义中间作出选择的机会将是很多的.获取正当的利,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又决不容许见利忘义、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发生.当我们确立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就决不会做出见利忘义丢人格的事情.这种自觉的意识是:在人世间,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来换取的;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人格.应当让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懂得,人格是元价的.如果利的获得要以人格做代价,那么,就应当毫不犹豫地摒弃这种利,以保住人格的遵严.摒弃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浩然正气.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对新闻工作者进行人格教育的正面的抑或反面的生动个案.既有面对灾害和险情挺胸上前、英勇赴死、以身殉职的记者,也有为金钱所俘虏,在沈太福案件中沦为罪人的记者.前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后者则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人格方面的区别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总之,对新闻工作者进行持久的人格教育,这将是消除市场经济对新闻业可能有的负面影响的重要途径.
(四)健全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性的监督机制如果我们的社会有了新闻法,就可望将新闻业违法的事情管起来;如果我们的社会有了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那末,一部分虽不违反新闻法而却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象将会得到抑制.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新闻法虽未问世,但违反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新闻工作者不是没有,对违反宪法者未予追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下明知不可为而为者,也还大有人在.对于上述法和道德没有管起来或者管不起来的现象,应当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借助于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对新闻业的监督.我们可以断定:社会监督机制一旦真正建立起来,对于违反法律而又未受应有制裁者,对于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而又未受到应有的谴责者,还是相当有威慑力的.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常常对社会特别是领导层实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必须
只有将以上几件事切切实实、认认真真地抓起来,市场经济对新闻业的负面影响才能减少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