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论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写出其他出自 论语 的格言警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9:19:15
来自论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写出其他出自 论语 的格言警句

来自论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写出其他出自 论语 的格言警句
来自论语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写出其他出自 论语 的格言警句

来自论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写出其他出自 论语 的格言警句
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岁:年岁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5 子...

全部展开

《论语今解·学而第一》
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0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0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0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0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今解·为政第二》
0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0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0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0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6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07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0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9 子曰:君子不器。
10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⒋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⒋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⒋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⒋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⒋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⒋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⒋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⒋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⒋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⒋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⒋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⒋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⒋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⒋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⒋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⒋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⒋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⒋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⒋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⒋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⒋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⒋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⒋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⒋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⒌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⒌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⒌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⒌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⒌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⒌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⒌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⒌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⒌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⒌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⒌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⒌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⒌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⒌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⒌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⒌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⒌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⒌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⒌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⒌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⒌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⒌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⒌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⒌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⒌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⒌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⒌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⒌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⒍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⒍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⒍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⒍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⒍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⒍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⒍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⒍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⒍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⒍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⒍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⒍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⒍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⒍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⒍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⒍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⒍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⒍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⒍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⒍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⒍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⒍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⒍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⒍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⒍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⒍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⒍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⒍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⒍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⒎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
『⒎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⒎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⒎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⒎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⒎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⒎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⒎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⒎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⒎10』子於是哭,则不歌。
『⒎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⒎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⒎13』子之所慎:齐,战,疾。
『⒎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⒎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⒎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⒎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⒎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⒎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⒎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⒎21』子不语怪,力,乱,神。
『⒎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⒎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
『⒎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⒎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⒎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⒎2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⒎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⒎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⒎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⒎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⒎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⒎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⒎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⒎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久矣。"
『⒎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⒎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⒎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然;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檐如也。
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齐,必有明衣,布;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
君祭,先饭。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大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收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岁:年岁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

全部展开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