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9:27:57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译文:万物无非是受指,但能指不是受指.
评述:这是公孙龙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提出的根本性命题,也是《指物论》全文立论的基础,开篇对“指”、“物”分别下定义.“指非指”千古无人能解.《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实未悟之语.只有弄清“指非指”揭示了“受指”与“能指”的根本区别,才能廓清笼罩古今的重重迷雾.

《指物论》原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无指者,生于物...

全部展开

《指物论》原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分析:基本含义
认为一切“物”皆由“指”集聚而成,“物”皆是“指”,如一“石”,只是‘坚、白”等“指”。除去“坚、白”等“指”,则不见有“石”。但“指”并不是由其它“指”所成,“坚”即“坚”,“白”即“白”,不是其它。
解释
(1)指的意义
公孙龙区别了“物”、“名”、“指”:公孙龙所谓“指”,是指名词内涵(有人认为是概念、共性、事物的属性,其实一样)的意思, “物”是“名”的外延(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物体),如马的外延是所有的具体的马,黄马黑马都是马,白的外延是所有各种物体中具体的白,“名”的内涵为“指”,如纯粹的坚纯粹的白,一般的马,一般的石等。
(2)指的有无显隐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指是感觉不到,所以也可以说是天下没有的,而物是能感觉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天下存在的。但是,紧接着他就说,指泛存于众物(共性是一切物所共有的) “且指者,天下之所兼”。那么,离开一切物是不是“指”就不存在了呢?也不是。在这时“指”就自身潜藏起来了。虽说我们不能感觉到共性,可不能说物是没有共性的。 (公孙龙子•指论)》,指是为一切物所共有的。其实“物’都只是一些共性(“指”)。所以说:“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这就是说,世界亡如果没有各种共性或概念,物也就无法说明它是什么样的物了。
(3)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公孙龙认为“坚”与“白”是分离的,“坚”与“石”、白与石也是分离的,这种分离的“坚”、“白”、“石”,即公孙龙称之为“指”。公孙龙又认为,当坚、白不在石之时是潜藏不现的。与这种观点相对应,公孙龙又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命题,认为一切“物”皆由“指”集聚而成,“物”皆是“指”,如一“石”,只是‘坚、白”等“指”。除去“坚、白”等“指”,则不见有“石”。但“指”并不是由其它“指”所成,“坚”即“坚”,“白”即“白”,不是其它。(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定于物的属性不等于不定于物的属性自久“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物指)也)
(4)那么,是如何由“指”到“物”的呢?
指 物指 物
由上可见,“指”是表现为任何具体事物的属性,或尚未与任何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属性,即纯粹抽象的独立自存的属性,他又把那些已表现为具体物的一个个属性,叫做“物指”。“物指”又称为“非指”。他说:“且夫指固自为非指,英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意思是说,由“指”到“非指”完全是“指”的自我转化,“指”绝不需要依赖于具体的物而才成为一种共性。这里,“指”不仅是独立白存的,而且是独自转化的,它不但不依赖于物.相反,物只是它的自我表现。所以,公孙龙的结论是,由各个独立自存的“指”组成一个“概念世界”,然后又自我转化为各个具体的“物指”和“物”。
评价
《指物论》涉及到两对哲学范略一是事物与属性的关系,二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1)公孙龙这种物、名、指三者关系学说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他发现了“名词”除有外延还有内涵,发现了名词的内涵是一般,指出这种一般在不与特殊相连结时没有直接现实性,这是公孙龙在哲学上和逻辑学上最重大的贡献
(2)《指物论》指出事物表现为属性世界上没有无属性的事物这是对的。可是它把事物归结为属性的总和这却是倒因为果了。
(3)但公孙龙不懂得“一般”只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道理,不懂得脱离了特殊的一般只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共性,并认为它以潜在的形式客观地存在着,现实的“物”即由它集聚而成,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陷入了与柏拉图的理念论(观念论)相类似的客观唯心主义。。
(4)不仅如此,公孙龙还从概念的分离(这种分离实际上是人的分析的结果)导出“指”在物中也是分离的、不相即的结论,并据此得出“白马非马”和“坚、石”、“白、石”为二的结论。
(如果说白马论和《坚白论》是从静态角度对事物性质作逻辑分析,那么《通变论》则是从动态角度对事物性质作逻辑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考察统一体能否分解为两部分、对立面能否结合成统一体的问题。)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