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的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48:17
许地山的作品

许地山的作品
许地山的作品

许地山的作品
你可以去中国文坛网看看http://www.wentan.com
我可以给你点他的简介
许地山,名赞坤,以字行,笔名落华生,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许家祖籍广东揭阳,明嘉靖间远祖许超迁至台湾,到许地山已历十代.许地山每每随家迁徙,在颠沛动荡中受完了初、中级教育.十九岁的许地山即开始自谋生路.先在漳州福建省立第二师范任教,1913年赴缅甸仰光华侨办的中华学校任教,1915年底回国,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又回福建二师任教,兼附小主事,是年秋由教会津贴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习.
1920年秋,许地山毕业于燕大文学院,获文学士,随即转入燕大神学院学习.是年底,他和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二人联名发起了著名的文学研究会,次年1月10日,他在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引起文坛的热烈注意,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高潮时期.他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十二个短篇小说,后结集为《缀网劳蛛》;四十四则散文小品,后结集为《空山灵雨》;此外尚有七、八首短诗和十来篇杂记.这些小说与小品的总主题,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贯穿在许地山前期小说中的基本线索,是人道主义与佛教思想的矛盾.人道主义使他热烈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痛恨吃人的礼教与黑暗的社会;佛教思想却使他把一切归诸于天意与命运,从而掩盖了苦难的根源.人道主义使他肯定生活,肯定人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佛教思想却使他否定人生,否定人生的理想与意义.人道主义使他赞美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佛教思想却使他宣扬了消极忍耐、无所作为的宿命观念.简而言之,人道主义使他把人当作人,佛教思想使他把人当蜘蛛.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并存于他的小说里,从而构成了一个矛盾的复合体.矛盾的双方在作品里的表现形态是大不相同的.凡属小说中的议论部分,以及与此相应的情节、细节,特别是画龙点睛的篇末垂教,都同佛教思想密切相关,并且十分严整、警辟,简直就象是佛教人生观的讲义;而小说的形象部分,特别是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却浸透了人道主义的情愫,显得非常储蓄、深沉,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一现象说明,许地山小说中佛教思想与人道主义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他理智与感情的矛盾.就许地山而言,他在理智上虽想宣发佛教思想,可情感上更倾向于人道主义,而文艺是以情动人的,所以对广大读者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因素,许地山的佛教思想仍然是对黑暗现实的沉默的抗议.许地山创作的最大艺术特色是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这不单是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更重要的是席勒所说的,“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则说,理想的表现.”许地山侧重于表现自己的理智,因此好作冷静而富于哲理的议论,并力图用有头有尾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来证明它,他显然深受印度神话与佛教文学的熏陶.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使许地山成为五四新文苑中最独特的作家之一.正是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抹煞的一席地位.
1922年夏,许地山毕业于燕大神学院,获神学士,留校任助理.1923年夏,他和冰心、梁实秋一同赴美国留学,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次年获文学硕士.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1926年获文学硕士.是年秋归国,顺道去印度罗奈城印度大学研究佛学与梵文.1927年春回到北平,任燕大助教,并被聘为刚创刊的《燕京学报》编委,1928年许地山升任副教授,1929年与湖南人氏周俟松结婚,1930年升任教授,除在燕大执教外,还去北大、清华、北师大兼课.1934年2月自广州去印度大学研究佛学与梵文,7月回国.1935年7月离开燕大后,就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三十年代除从事教育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首先是道教,其次是佛教.为此编纂了许多工具书,可惜多数末及整理出版.在三十年代,许地山前期思想上的矛盾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现实生活的教育下,佛教思想的阴影越来越淡薄,而人道主义的思想则越来越明显.正是人道主义思想,驱使他揭露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并进而颂扬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帮助他克服了宿命论,树立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随着思想的发展,许地山的创作方法也有很大变化.他与二、三十年代之交的暴露性作品,基本上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人物、情节取之现实生活,背景富于时代感,哲理性的议论几乎完全消失,代之以大量讽刺性描写,结构紧凑,语言朴实,这一切都同前期形成强烈的对照.但是由于对现实缺乏较深刻的认识,未能塑造出较典型的人物,因此终觉缺乏鲜特色.《春桃》是许地山三十年代唯一的杰作,也是他全部创作的巅峰、现代文学史上的珠玉.它几乎集中了他思想与艺术上的所有积极面与长处,却避开了他的消极面与短处.无论从阶级观、人生观、伦理观、妇女观上看,《春桃》都有进步因素,即使在今天仍未丧失其价值,这正是它经得起岁月磨炼的根本原因.《春桃》的艺术也是十分出色的,为了刻画这个雕象,许地山动用了自己掌握的一切手段,个性化的语言,活生生的细节,真实可信的环境,紧凑严谨的结构,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的,但小说的中心情节,春桃那三人同居的决定,却是浪漫主义的惊人之笔,使她的性格辉耀出夺目的理想之光,所以《春桃》既不是纯现实主义作品,也不是纯浪漫主义作品,而这恰恰是它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的秘密,它标志着许地山在艺术上找到了新的更成熟的自我.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了,周恩来同志任名誉理事,郭沫叵、茅盾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其中即有许地山.1938年由许地山出面联络上层各界,方将香港文协建立起来,成立大会就在港大礼堂举行,由许任主席.1941年8月4日,他因心脏病猝发逝世,终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