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科学知识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一下学期科学的知识提纲不要省略章节 因为这是初三复习时需要的 看了之后要知道学了些什么以及各个重点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1:42:23
初一下科学知识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一下学期科学的知识提纲不要省略章节 因为这是初三复习时需要的 看了之后要知道学了些什么以及各个重点知识

初一下科学知识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一下学期科学的知识提纲不要省略章节 因为这是初三复习时需要的 看了之后要知道学了些什么以及各个重点知识
初一下科学知识
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一下学期科学的知识提纲
不要省略章节 因为这是初三复习时需要的 看了之后要知道学了些什么
以及各个重点知识

初一下科学知识谁帮我总结一下初一下学期科学的知识提纲不要省略章节 因为这是初三复习时需要的 看了之后要知道学了些什么以及各个重点知识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动能: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会判断各种形式的能,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并知道它们的应用.
第二节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的特点是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2.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物理量是否与某个因素有关时,控制其他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实验方法就叫控制变量法.
5.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V=S/t
(2)平均速度.
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N)/(t1+t2+…+tN)算出来的速度.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方向.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有力的作用时,乙物体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3.弹力.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4.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单位符号是N.
5.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1.重力.
(1)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下.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1.摩擦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的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原有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平衡.
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条件.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看书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

全部展开

看书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答案 的学问. 如大家熟悉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 瓦特发明了蒸气机等.可以这样说: 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 我们身边.
2.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多观察 , 多思考, 多实验, 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 推动社会的进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 实验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做实验时, 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 规章制度,要注意安全. 要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4. 将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里, 鸡蛋便会下沉 . 在烧杯里放入较多的食盐,搅拌后食盐开始溶解, 生鸡蛋会上浮最后漂浮
5.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 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 先要规定 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然后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6. 长度的主单位是米 , 较大的还有千米,较小的还有分米,厘米等
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7. 对形状规则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可用刻度尺测出它的边长,然后计算它的体积
测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量筒.
8. 量筒的使用方法: 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量程 和最小刻度. 量液体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中央最低处保持水平.
9. 对不溶于水也不吸水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测量方法可以将它浸没 在水中,两次读数的差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10.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平时我们讲今天真热或真冷, 就是指今天的温度高或低_.
11.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
_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它们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一摄氏度.
12. 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切勿用来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 充分接触,如果测量的是液体温度,则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 液体中,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读数时,眼睛应平视, 视线应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纪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和估读值.
13.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用符号 kg 表示, 较大的单位有 吨, 较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等.
1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大小完全由物体本身 决定. 改变物体的形状, 温度,状态,位置和空间 都不会改变物体质量的大小.
15.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托盘天平_.
16. 托盘天平的使用: (1)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天平放水平. (2) 调平衡, 用平衡螺母 调节.
(3) 左盘放物体, 右盘放砝码, 先放大 砝码, 再加小砝码, 最后移游码_.
(4) 读数, 将盘内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5) 称量完毕, 用镊子 将砝码逐个放回 砝码盒内.
17. 在自然界,任何有 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如日晷就是根据 的原理发明的, 摆钟就是根据摆的 原理来工作的.(免做)
18. 科学探究的步骤是(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和评价.
第二章 观察生物
1. 生物和非生物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是否有生命生命是有生命的物体, 它具有 对刺激有反应,摄取营养, 繁殖后代,能生长 ,适应和影响环境,遗传和变异等特征.
2. 判断动、植物的主要依据: 一是生物体能否环境 , 二是是否需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3.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脊椎骨 .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间的根本区别有: 种子 外有无果皮包被, 胚珠外有无子房包被.
4. 动物界中, 分布最广, 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 动物; 种类和个体数量最多的类群是昆虫, 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5. 植物界里, 最高等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 最低等的植物是 藻类 植物. 被子植物 和裸子植物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6.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表格无法显示,见邮箱)
7. 昆虫的主要特征: 身体分头 , 胸 ,腹 三部分,头部有触角 ,眼和口器, 胸部一般长有二对翅, 三对足, 身体, 触角,和足都分节.
8. 具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是被子 植物,也称是绿色开花植物; 有根,茎,叶,种子, 无花,无果实的植物是裸子植物; 只有根,茎,叶的植物是蕨类植物; 只有茎,叶的植物是_苔藓植物; 生物体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直接构成的植物是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等器官)。
9. 等级分类的七个等级是: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其中种是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
10. 放大镜的主要构造是透镜, 使用时应正对被观察物体. 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1.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使用时操作步骤: A. 取放: 一手握镜臂, 一手托镜座,放在体前略偏左.
B. 上镜: 从镜盒取出物镜装在转换台上, 取出目镜装在镜筒上.
C. 对光: 转动物镜转换器, 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转动集光器,选取一个大小适宜的光圈, 左眼观察目镜, 用手转动反光镜, 当观察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D. 观察: 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观察物对准通光孔的中央, 用压片夹压住装片. 眼看物镜, 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物镜和装片接近. 眼看目镜, 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 镜筒上升, 观察到模糊的物像时停止. 双手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为止.
E. 移像: 反向移动装片.
(2)放大倍数: 目镜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12. 生物体的结构: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生物整体
13.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根据构成生物体细胞的多少, 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微小, 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14.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细胞内有无细胞核.
15. 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膜 , 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膜; 具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 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16.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间的不同结构有细胞壁 ,液泡和叶绿体等, 其中细胞壁是动,植物细胞间的主要区别.
17. 组织: (1) 定义: 形态 相似, 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叫组织.
(2) 动物体内的四大组织是: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其中分布最广的组织是结缔组织.
(1) 植物体内的组织有: 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 等.
(2) 生物体生长的原因: 是细胞不断分裂. 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在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出现染色体, 而产生不同组织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8. 细菌和真菌: 统称微生物 .
细菌: 属_单细胞生物, 有球菌 , 杆菌和螺旋菌三种形态.
真菌:酵母菌的结构. 食用菌由地下的 和地上 组成. 食用菌食用部分是地上菌丝形成的 .(免做)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1.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km左右,仅差0.33%。
2.地球仪是缩小的地球模型,经纬网将地球分为若干个部分,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 两半球,西经20°和东经160°将地球对分成东西两半球。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地图三要素是 图例、方向和比例尺。
3.太阳是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气体球体,他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09倍多,表面温度约为6000℃,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四分之一。
5.星座是为便于认识恒星,把全天分成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称星座。较著名的区域有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 ,一年四季可见的星座有小熊座。
6.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 ,有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轨道绕太阳公转而构成。日地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7.银河系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多个,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8. 月相(1)月球和地球一样不能 发光,太阳总是把半个月球照亮, 则我们看到的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 月相形成的原理: A.是月球不能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而发光.
B. 是由于日,地,月有规律地相对运动造成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使地球上看到月球的形态也有规律地变化.
(3) 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垂直;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在一条直线上.
(4) 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望)和月食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
(5)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11. 日食和月食
(1) 地球上某地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种现象称为日食.
(2) 日全食: 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全部 时,就发生了日全食. 日偏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一侧时,就发生了日偏食. 日环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表面中间部分 就发生了日环食.
(3) 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的西缘开始,东缘结束.原因是: 月球自西向东的公转运动.
(4) 月球发生月食时并非全黑,而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由于地球的反射光造成的.当海洋对月球时,月球呈 , 当陆地对月球时,月球呈 .(免做)
(5)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1。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像硫代硫酸钠、明矾、金属、石膏、水晶等。另一类叫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像松香、玻璃、蜂蜡、橡胶、塑料等。
2。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之一,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冰熔点是0℃。硫代硫酸钠的的熔点是48℃。金属钨的熔点在金属中是最高的。非晶体没有熔点。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一切液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界放热。
4. 液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它们都会吸收热.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液体的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的应用是可以作致冷剂用于降低温度. 沸腾是只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的,并且沸点保持不变. 沸腾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收热量.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5. 气体液化是液体汽化的逆过程,也叫凝结. 会放出热.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实际中我们看到的”白气” 等现象都是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6. 升华和凝华是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状态转变. 升华会吸热.
7.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分子又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间的空隙和分子的运动是物质发生扩散现象的原因,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的现象, 但在气体中扩散的最快. 分子的扩散快慢还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8. 一定条件下,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其溶解能力强弱不同, 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由物质的本身性质决定的, 还会随温度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9. 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的化学性质之一, 不同的物质酸碱性的_强弱也不同.用紫色石蕊试液以测定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用PH试纸可以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PH值的范围是0—14, PH值越低, 物质的酸性越强; PH值越高, 物质的碱性强.
测定的方法是: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从最接近的颜色来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
10.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种变化的区别在于变化过程中有无别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 物质具有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