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41:10
历史上中国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历史上中国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历史上中国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历史上中国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哪个?
元朝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西部成立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及伊儿汗国,四大汗国 元朝不仅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由亚洲推广到欧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辽阔广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部分岛屿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讲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的封建王朝.
  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蒙古汗国在忽必烈时期分裂为元朝(大汗辖区)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汗七年),建都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年,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编辑本段]元朝简介
  元朝统一全国形势图元朝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元朝统一全国后,强盛时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一说到达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元朝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若到达北冰洋,则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
  《元史·地理志》言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疆域包括蒙古全境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泰国、缅甸北部的一些地方.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
  魏源《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中评价当代文人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
  贯云石在散曲《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中歌颂:“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
  蒙古帝国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在经过对欧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因此,到了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充满了“汉法”与“色目法”的主导地位之争.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编辑本段]元朝历史
  蒙古汗国时期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汗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之后蒙古于1234年灭金朝,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的屠杀政策.战争的结果是蒙古部族对欧亚各国造成了空前的掠夺,破坏和杀戮.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驾崩,享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分裂为忽必烈政权(大汗辖区)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定国号为元
  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273年,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南宋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南宋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溃败.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军攻陷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俘虏6岁的宋恭帝及谢太皇太后,南宋灭亡.
  临安陷落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文天祥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9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
  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征服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只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丘为“大成至圣成吉思汗陵(今内蒙古鄂尔多斯)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英宗从南返途中,驻跸南坡,被权臣铁失等人杀死.谋乱诸王大臣拥立当时镇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即位[1],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卒.临终下诏立明宗子为帝.权臣燕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长立幼,立懿璘质班为皇帝,是为元宁宗,但宁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即位.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元朝后期,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义军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病逝.
  [编辑本段]政治制度
  元朝蒙古官僚和仆从中央机构
  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的简称,后面会详细介绍.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馀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编辑本段]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各行省设立经过和辖境
  ①陕西行省——中统元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西四川行省、陕蜀行省等),治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两次移治兴元(今陕西汉中);至元八年罢,以京兆诸路直隶中书省.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以京兆为其分地,置王相府治之.十七年,忙哥剌死,罢王相府,复立陕西四川行省于京兆;十八年,分设四川行省,于是只称陕西行省.辖境包括今陕西及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
  ②甘肃行省——中统二年,立西夏中兴行省,治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至元三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八年,复立;十年,又罢.十八年,再立.次年,分设行省于甘州(今甘肃张掖),称甘州行省,二十二年罢.二十三年,徙西夏中兴行省治甘州,改称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宁夏自治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③辽阳行省——至元元年,置行省于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称北京行省;二年罢,改置宣慰司,隶中书省.六年,又置行省于东京(后改辽阳,今属辽宁省),称东京行省,后徙治北京.十五年,又改为宣慰司.二十三年,以东北诸王所部杂处,宣慰司位轻,不足镇抚,再立东京行省,同年罢.二十四年,因乃颜叛乱,复置辽阳行省,以控制东北州县.辖境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④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五年,因攻宋战争需要,立河南行省.十年,分立荆湖、淮西两行枢密院负责攻宋,罢行省,河南路仍直隶于中书省.二十八年,立河南江北行省,治汴梁(今河南开封),并割江淮行省所领江北州郡隶之.辖境包括今河南省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⑤四川行省——至元八年,罢陕西四川行省,另立四川行省于成都;十年罢,分置东、西川行枢密院.十五年,罢二行院,复立行省,次年复罢.十八年,从陕西四川行省中分出,又于成都置行省.其后一度再合于陕西行省,二十三年又分两省.二十五年徙四川行省治所于重庆,二十七年复还治成都.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湖南、陕西部分地区.
  ⑥云南行省——至元十年灭大理国,置治中庆(今云南昆明).辖境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四川、广西部分地区,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⑦湖广行省——至元十一年,初置荆湖行省于鄂州(今湖北武昌).次年,元军取荆湖南路地,立行省于江陵以治之,称荆南行省.十四年,移治潭州(今湖南长沙),称潭州行省或湖南行省.同年,鄂州行省并入潭州,并以新得广西地属之,故又称湖广行省.十八年,徙治鄂州.辖境包括今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大部及湖北部分地区.
  ⑧江浙行省——至元十三年元灭南宋,置江淮行省于扬州,统两淮、两浙地,又称淮东行省、扬州行省.二十一年,徙省治于杭州,称江浙行省.二十三年,还治扬州,复称江淮行省.二十六年,再次徙治杭州.二十八年,以江北州县隶河南行省,改称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罢福建行省,以其地属江浙行省.辖境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区.
  ⑨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置,治隆兴(今江西南昌),又称隆兴行省.十五年,并入新置的福建行省(治泉州).同年,又立行省于赣州,次年,仍还治隆兴.后因减省江南冗官,江西、福建两省曾经几次分合.大德三年福建地并入江浙,江西单为一省.辖境包括今江西省大部及广东省.
  ⑩岭北行省——大德十一年置和林行省,治和林.皇庆元年(1312),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省治.辖境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境、中国内蒙古、新疆一部分和苏联(今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地区.
  此外,元朝还于高丽置征东行省,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得自辟官属,高丽国原有的政权机构和制度均不改变,财赋亦不入都省,与元朝国内诸行省性质不同.除上述统治各大地区的行省外,元朝还设过几种专主大征伐的行省.一为征宋时所设,只称“行中书省”,不系地名;一为用兵外国时所设,系所征国名,如日本行省、交趾行省(安南行省)、缅中行省(征缅行省)、占城行省等.还有一种是授权某省负责征伐某国军事,将省名与所征国名合称,如荆湖占城行省.这些都是临时性的建置,事毕即罢.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元朝政府为镇压和抗拒农民军,先后于中书省辖境内的济宁(今山东巨野)、彰德(今河南安阳)、冀宁(今山西太原)、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同等地置中书分省.又先后设立淮南江北行省(至正十二年设于扬州)、福建行省(至正十六年设于福州,后分省泉州、建宁)、山东行省(至正十七年)、广西行省(至正二十三年)和福建江西行省(至正二十六年).农民起义军也仿元制立行省为地方行政机构,如天完政权之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宋政权之江南行省、益都行省,以及朱元璋所置江西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浙行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