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的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1:53:44
合欢树的阅读答案

合欢树的阅读答案
合欢树的阅读答案

合欢树的阅读答案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
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
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
馨的感觉.
【解析】答案:A、C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A项“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C项“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这两个错误选项在理解上均与文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不合.
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
【解析】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点在第1段,相关点涉及全篇.除了第1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认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看一些考场实例:
1.写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的冲突,一来表现了作者幼时与母亲的生活情趣,写母亲的聪明与美,这是一种享受;二来前后对比,以过去年轻漂亮青春活力的她对比,反衬后来母亲的辛苦与劳累,更体现出作者回忆母亲时的悲伤;三来写出作者以写作为生的一段因缘.
2.作者用开头这一场小冲突,表现出他和母亲朋友般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作者残疾前母亲的特点:好强、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为下文作了铺垫.这时的母亲与日后为重病的儿子终日劳累奔波的母亲相比,使人更加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刻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解析】答案: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以上两个要点(母爱的执着与无私;母爱的深厚与恒久),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提问点在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的结论对考生来讲略有难度.(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看一些考场实例:
1.二十岁以后的作者感到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三十岁后作者感到母爱是永恒的,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但过去的记忆永远留在作者心里.
2.在二十岁后,“我”的腿残废了,而母亲没有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带“我”四处求医问药,当“我”决定写作,母亲又全力支持“我”,那时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是执着的,是永远为孩子着想的.三十岁后,母亲已然离开了“我”,回忆起母亲,回忆起“合欢树”,以后的“院子”,发现母爱是默默的,无私的,一直会伴随自己,这便是母亲的伟大.母爱留给“我”一生无尽的享用.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解析】答案:(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以上两个方面各3分,第一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第二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两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呈现合理梯度.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本不难理解,但史铁生笔下文字含蓄、空灵以及由此构成的哲理美,又会对阅读、作答造成一定障碍.(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总体来看,2005年高考北京卷的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文本平易,但语言标志不够明显,一些地方需要“意会”;命题以赏析为多,基本的文意理解较少,对考生的要求偏重于对“中文系”学生的要求.这就可能造成一个结果:文章大致能懂,但题目很难答对,或很难做成“标准答案”那样的高度.作为大规模的书面阅读测试,把握语言“读”出来比依靠体验“悟”出来也许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阅读的测试,从文本选择到试题命制也许不宜太“文学”.
看一些考场实例:
1.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体会到母爱,世界上这种母子情无处不在,一直样传下去.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十分含蓄,但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效果是通过看似平淡的话语,深切地抒发了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怀念,令人回味无穷.
2.作者想表现对母亲的思念将永远挂在心头,以暗示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深爱自己的子女.作者借物抒情,通过拟想别人对合欢树的态度,含蓄地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想,深化主题、给人以思考,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打动,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