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49:13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的中心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始.
2、八大会议分析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我们的中心任务的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有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解决;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要把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当成党的政治生活大事来抓.目的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
4、此时期领导人还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毛泽东提出可以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后再搞点资本主义(指适当发展非公经济);毛泽东还指出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发达的和不发达的阶段.

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2)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3)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4)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

全部展开

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2)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3)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4)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8)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关系:这些思想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经历的曲折,也从反正两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没有作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收起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时说: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

全部展开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时说: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能学。(见《论十大关系》)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1、“建立”和“建成”是社会主义的两个不同阶段
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1957年2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9年2月27日—3月5日是,中共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指出:到达建成社会主义要经过一系列阶段,完成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等任务,还只是第一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的阶段,逐步建成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分为“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阶段
1958年11月2日—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大区负责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提法。
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指出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对处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我国国情进行过分析。
这些思想,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3、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关于时间问题看法,毛泽东等人认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50年到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954年,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6.14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57年三月二十日上午,毛泽东前往南京市人民大礼堂,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的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要多少年呢?我看大概要一百年吧。”
1961年,来华访问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由衷地对毛泽东说:“再过50年,你们就了不起了。”此时的毛泽东颇为清醒而冷静地答道:“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1962年1月30日的“七千人大会上”, 毛泽东更坚定和理性的预言,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
1、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早在1944年5月22日,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这是毛泽东最初也是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问题。以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到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1954年6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6.14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月,首次召开全国人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4.9.15)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自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社会主义工业化”。此后,毛泽东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中暴露出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为鉴戒,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考更趋于现实。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3月,他再次重申:“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这两次讲话中都提到了“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把“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说距离“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更接近了一步。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毛泽东就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他说:“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
特殊性在于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主导的方面,相矛盾是非主导的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而其中,相适应是主导的方面,相矛盾是非主导的方面。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有着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同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
2、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它们的性质完全不同。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2.27)
3、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这足以说明:党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出处同上]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重大命题,而且阐释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政治生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经济生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五十年前的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以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处理民族关系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论十大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五)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在综合平衡中前进(《论十大关系》)
第一,重工业仍然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第二,逐步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
第三,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建立相对独立工业体系。
第四,正确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五,处理好建设速度和建设规模的关系。
2、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思想
第一,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怕商品生产做什么?不要怕,我看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11.9--10,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出处同上)
3、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思想
1959年3月30日,(上海)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泽东指出:“……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毛泽东文集: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第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毛泽东文集:论十大关系)
允许企业搞一点“独立王国”:“这些企业应当有怎样一种独立性呢?我这里随便这么讲,表述不是很准确,叫做要有点“独立王国”。……我这个话不能上宪法,不能上党章,也不能上决议案。”
(毛泽东文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4.28)
改革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两参一改三结合。
(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济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上义企业的管理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当时,毛泽东把“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使之与苏联的“马钢宪法”(指以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苏联一长制管理方法)相对立。)
(题外话:在“后福特主义”的世界潮流中,毛泽东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最早并鲜明地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挑战,而格外受人瞩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明确指出,“毛主义”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即充分发扬“经济民主”——两参一改三结合——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1.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马提亚.森里度,他是孟加拉人,他说,中国对印度的相对优势是其改革前奠基工作的产物,而不是其改革后重定方向的结果。2.<毛泽东传>作者菲力普说,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至今为止,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领袖之一。3.美国多年研究毛泽东的学者莫里斯说,文革十年,小学人数从1.16亿增加到1.5亿,中学人数从1500万增加到5800万人,在文革后期,已经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却依赖于"希望工程",毛泽东时代为国家的长远利益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邓小平时代的物质繁荣正是毛泽东时代所积累的巨大潜力突然释放的结果。毛泽东时代杂交水稻的试验为80年代粮食产量的突然提高奠定了技术基础,20多年来的发展仍然受惠于毛泽东时代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医疗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4.诺贝尔奖获得者哈菲兹说,毛泽东思想为中国今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5.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说,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比得上毛泽东。6.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钧中将说,中国人民至今仍在毛主席当年建造的"两弹一星"的"核保护伞"下安居乐业,在核战略上,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国际效益,争取到最长久的国家安全。7.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说,毛泽东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的贡献,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出深远的意义。)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方面:
1956年12月7日,毛泽东在同中央统战部和工商联的负责人谈话时,发表了新的重要意见。他说:“(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可以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见毛泽东文集: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1956.12.7)这个意见得到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刘少奇在一次人大常委会上说: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方面:
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利益。(见毛泽东文集:论十大关系1956.12.7)
必须把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纳入到“统筹兼顾”的大格局中去考虑。(同上)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问题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总题目是正确地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和正确地处理敌我矛盾。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派生的方法是党内党外在一起开一些有关大政方针的会议,公开整风,党和政府的许多错误缺点登报批评。(《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195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6-457页。)
2、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见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3、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主党派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不可藐视。(1950年4月21日,毛泽东亲自接见参加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的代表,生动地讲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辩证法。)
现在看来,还是几个党好。(见《论十大关系》)
民主党派万岁。(李维汉所著《回忆与研究》)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要两个万岁,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资产阶级不要万岁,资产阶级只要两三岁就可以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第二,国家“没有法律不行”。
(七)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问题
1、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全党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向科学进军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3、“二为”“双百”方针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偏 差
1.反右
1957年5月,中国共产党发起一场整风运动。许多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就党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社论,从此,在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1957年8月1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继续深入反对右派分子的指示》。这个指示是由毛泽东起草的。《指示》指出,深入揭发右派分子的斗争一方面正在向地县两级(城市向区级和大工矿基层)展开,一方面又必须在中央一级和省市自治区一级各单位深入地加以挖掘。这样右派分子将继续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人数将逐步增多,极右分子登报的人数,也应适当增多。不是百分之几,也不是百分之十,而是按情况达到极右派的百分之二十、三十、四十或五十。这样有利于教育广大群众,争取中间派,分化右派。《指示》首次并列地使用了极右派,普通右派,中间偏右分子三个概念,要求准确地鉴定这三种人。《指示》要求对党内团内的右派分子要同党外团外的一样看待,一律批判。该登报的,即应登报。在深入挖掘时期,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错误缺点,边整边改,取信于人,十分重要。对于右派分子的进攻予以反击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中央对国内政治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估计,又采取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错误方法,不适当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持续近一年时间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把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错划为“右派分子”,人数达55万。他们蒙冤受屈22年(部分在文革前被平反,但在文革中又未能幸免),许多右派分子落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被送去“劳动教养”的“右派分子”更是不乏其数。反右运动的扩大化,造成了极为不幸的社会和政治后果,从此使得党内的“左”倾错误和骄傲情绪与日俱增,明显膨胀发展起来。
2.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例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在这样的目标和口号下,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三年间,基建投资总额高达1006亿元,比一五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总投资几乎高出一倍。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压低1959年的工农业生产指标。八届八中全会错误地批判所谓彭德怀右倾反党集团,及随后全党展开“反右倾”斗争,使纠正错误的努力中断,而党内“左”倾错误更加发展。1960年提出要长期保持大跃进,继续要求工农业生产达到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对1959年上半年压缩指标进行不公正的指责,一味强调反对右倾,要把干劲鼓足。在各地粮食告急的情况下,还不断追加基建投资、追加基建项目,钢年产量指标一吨也不能少。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又再度全面地泛滥起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然后马上陷入了三年困难时期(有些人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指的是1959、1960、1961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经济困难,难以为继,接连发生普遍性的饥荒,当然主要爆发在山东、安徽、河南、甘肃等地。
探索的重大失误和徘徊(您不需要,故略)

收起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论述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所取得的初步理论成果极其意义?要求800字! 论述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的主要 毛泽东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进程中取得的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史背景 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一道政治题.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称为三农三农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进行过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什么 主要领导人有谁 这个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求解答啊28改羊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什么问题他们回答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什么问题? 毛泽东靠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代伟人,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取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取得哪些理论成果2000字左右,十万火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什么,他建设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