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明朝(注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34:23
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明朝(注意)

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明朝(注意)
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明朝(注意)

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明朝(注意)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总的来说形式上更规范化制度化
————————————————————————————————
内容就是完全的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比起唐考的诗赋和宋考的策论,更死板,严格按照八股文来写)
八股文.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内容就是八股文呗。明朝的特色!~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介绍比较好理解。我简要概括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分为明经,就是考察《四书》《五经》等八股文体。第二科是实用文体写作。三则是时务策论。【这应该算是内容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在八股文中尤其重视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为《四书》作的注,有条要求是要符合当时朱夫子的思维。这无疑狭隘了思想。我个人认为估计朱元璋本来想认朱熹作祖先,后来没认成,用这种方式作纪念?
形式上突破...

全部展开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介绍比较好理解。我简要概括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分为明经,就是考察《四书》《五经》等八股文体。第二科是实用文体写作。三则是时务策论。【这应该算是内容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在八股文中尤其重视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为《四书》作的注,有条要求是要符合当时朱夫子的思维。这无疑狭隘了思想。我个人认为估计朱元璋本来想认朱熹作祖先,后来没认成,用这种方式作纪念?
形式上突破了隋唐时期小规模的招收人才办法,大大增加了选拔力度,使得更多人可以当官。这无疑是广大考生的一剂兴奋剂。由此,更多的人们愿意穷尽一生等待金榜题名,状元登科的无比荣耀也让所有人叹为观止。【这是形式上的最大不同】当然在程序上是这样的,童生(并不特指是小孩,未获得秀才称号的读书人都只是童生)经过院试,合格的称为秀才,一二等秀才继续参加省会举办三年一届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举人们参加京城办的会试,考中的叫贡生,第一名则是会元。贡生通常有三百人(明朝),继续参加最为重要的殿试,状元登科在此一举。殿试决出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就是状元,探花,榜眼。二甲称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若干人。
以上是我看《明朝那些事儿》了解的。楼主有兴趣可以去找找,这在第十六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