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急啊!积极的,消极的都可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8:30:42
找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急啊!积极的,消极的都可以.

找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急啊!积极的,消极的都可以.
找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急啊!
积极的,消极的都可以.

找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急啊!积极的,消极的都可以.
科举制度是隋唐之际新兴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魏晋以后,封建政权利用九品中正制品第人才,录用官员,清要官职被门阀世族垄断.南北朝时期,寒门庶族政治势力逐渐扩大.北周时,“选无清浊”.隋朝建立后,九品中正制废弛,但以秀才、明经等科课试选士的做法仍沿袭下来,隋炀帝杨广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并在唐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被唐以后各代封建王朝所承袭,并为古代朝鲜和越南所仿效.科举制在清朝末期被废止.
唐 唐初历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各朝,科举制日益趋于完整.唐制取士分制科和常科.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试,以待“非常之才”.制科主要试对策,科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应制科对策及第,高者授以美官,其次仅予出身.现任官吏也可应制科,而且可以一再应试.常科的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此外,唐玄宗时还一度置道举(试《老子道德经》、《庄子》),还有童子(限十岁以下)举等.常科以明经、进士二科最为重要;玄宗以后,进士科占突出的地位.唐中叶以后,官僚虽位极人臣,如果不是进士科出身,“终不为美”.因为这种新的选举制度是分科举人,故名之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特点是不再以家世,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它的产生为寒门庶族地主开辟了仕途.

除间或因事停举外,唐代一般每年都设科取士.报考的人来自各级学馆者,称生徒,由学馆荐举学成者,送尚书省参加考试;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者,称乡贡,他们首先自己在州县报名,经州县考试及格后,举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开元二十四年以前则为吏部)主持的考试(亦称省试).
明经科主要试帖经,即择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仅露一行,用纸帖遮掩其中部分字句,以测试应考者记诵经书的能力.此科主要试记诵,易于应付,三十岁考中的人已经被看作“老明经”了,因此地位不如进士科.隋朝的进士科仅试策,唐太宗时增加试经、史,唐高宗末又加试帖经、杂文.杂文最初是指箴、铭、论、表之类,天宝年间始专试诗赋,并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考试分上、中、下三等,中等以上为及第,下等即落第.由于举子多而录取名额少,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因为考中进士非常难,一旦登第就闻名士林,所以进士及第被社会称作“成名”,亦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这三科是选择专门人才,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唐代应考秀才科者极少,及第者屈指可数.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进士科的应试者,多在礼部试之前,把自己的文学作品编录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及有地位的人物,以表现自己,并争取有力者的推荐.唐初以吏部的考功郎中主持贡举.贞观以后,则由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所责骂,玄宗以员外郎位望较轻,遂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后成为定制.也有由其他官员来作主考官的,称为“知贡举”.及第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同时及第的进士称“同年”,进士彼此互称“先辈”.礼部试一般是正月考试,二月放榜.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但详覆有时于放榜之前进行,有时于放榜之后进行.放榜之前礼部将录取名单进呈宰相征求意见,称“呈榜”,宰相如不同意,可以改动.详覆之制屡兴屡废.若遇科场生事,皇帝即令覆试.录取者覆试不中,主考官往往因此被贬官.
贡士如科举考试通过,仅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的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故吏部试亦称“释褐试”.吏部铨选主要以身、言、书、判选人.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则先以德行取;德行一样,则先取才能.
武则天执政时期,曾进行殿试,并创立武举;吏部试一度糊名.武举之制始于长安二年(702).州县以下习艺者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选送于兵部,进行课试.所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上述各科考试通过,兵部即可除官给禄,不必如文官须再经过吏部试才能释褐任职.唐代武举亦为常选,但远不如进士、明经等科重要.
隋朝和唐朝前期初行科举制时,曾经起了抑制门阀、奖拔寒庶的进步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举子趋附奔竞的风气,这种风气随着全国吏制的普遍趋向败坏而日益严重.甚至发生过漏泄考题、冒名顶替的科场舞弊现象.尤其严重的是座主、门生、同年相互援引,结为朋党,大大败坏了宦风.如李宗闵与牛僧孺就是同年进士,并且同年登制科,两人即牛党之魁(见牛李党争);又如令狐楚、萧■与皇甫■亦有同年之谊,三人遂成穆宗朝的牛党中坚.随着科举制弊端的产生,其为中小地主广开仕途的作用亦大大降低.有的时候,“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出现了“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严重情况.为克服这些弊病,宋代科举考试采取了糊名、誊录等作法.
唐穆宗和敬宗时,都下令“名登科第,即免征徭”.唐武宗时,更明确规定进士科出身的人称“衣冠户”,有免除差科色役的经济特权.唐代“衣冠户”是宋代官户的前身.
五代时,中原列朝都承袭唐朝的科举制度,惟“偏方小国,兵乱之际,往往废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