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6:20:33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一、汉人出家之始:汉人由信佛而出家修道的,如赞宁《僧史略》卷上《东夏出家》题下,有“汉明帝听阳城侯刘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洛阳妇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等语.按刘峻等出家事出《汉法本内传》.《内传》伪书,不足置信.可是《高僧传.佛图澄传》中,有“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等语,似乎其时已经有汉人出家,然后才有此项禁令.而汉人出家为沙门见于载籍的,是从严佛调开始,如《出三藏记集.安玄传》中称“沙门严佛调”,又说他“出家修道”;《出三藏记集》又转载《沙弥十慧章句序》,下题“严阿祇黎(即阿奢黎)浮调所造”.然而《释氏稽古略》说,在佛调以后八、九十年的朱士行,是汉土最初为沙门的;《历代三宝记》也称佛调为清信士.这大概是因为从汉代以来,虽然佛法已经流行,但道风未纯,比丘出家只以剪落须发作区别,未禀律仪;到魏嘉平二年(249年),中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法时)来到洛阳,建立羯磨法,创行受戒,中土才有正式的沙门,而登坛受戒的朱士行为最早,因此把他作为中土沙门之始.   二、民间建寺造像之始:《后汉书.西域传》中叙述桓帝奉佛之后说,“百姓稍有奉佛者,后遂转盛”,可见当时民间的奉佛也由少数而逐渐增多;但其具体情况,只笮融奉佛一事见于现存的文献.据《后汉书.陶谦传》和《吴志.刘繇传》说:献帝时,丹阳人笮融聚众数百人,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三郡的运漕.融于是断三郡的委输,“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余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于路,其有就席及观者且万余人”.又依《出三藏记集》所载《般舟三昧经记》载,说明献帝时洛阳也有佛寺.从《吴志.刘繇传》所述笮融事看起来,后汉末民间的奉佛,有其种种原因,这和宫廷中只以求长寿祈福为目的者有所不同.[3]
  编辑本段中国禅宗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佛教始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编辑本段净土宗
  净土宗
  净土宗,佛教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唐代善导大师也是净宗重要倡导与推动者,被奉为净宗第二代祖师.净宗历代祖师并无传承法统,很多还是宗门教下的大祖师,均为后人据弘扬净土贡献推戴而来.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
  十大宗派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著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判摄,而于隋唐时期各擅道场,大放异彩.实则八大宗派之共同精神,可以[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来概括统摄.所谓:“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只要契理契机,法法皆通涅盘城.祖师大德苦心判摄,乃为方便众生明了佛法奥义.无论哪个宗派,皆有其难能可贵之处,应平等视之.但弘扬正法,仍需因缘具足,切勿非人是己,致失佛法本旨,所谓“诤与道相违,不可不慎”.修习者亦当随机拣择.盖佛法固有深浅偏圆之别,并无好坏是非之分,彼此尊重,尽份发展,更能促进正法的兴盛.   佛法本一味,原无大小乘之分.但因应不同根器,对厌离世间之苦,只求自了者,说解脱生死之小乘法.对悲愿深重,欲自觉觉他者,说大乘法.此乃因材施教,也是佛教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大小乘之争历千年而未休,大乘轻视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小乘则谓大乘非佛说.小乘严格持戒,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微密观照为修行方式,其精神值得敬佩.然而,大乘也绝对是佛说.《圆觉经》、《楞伽经》的内容,与祖师证悟的境界毫无乖异,即可得知.否则《净土圣贤录》记载之往生事迹,与禅宗祖师的成就,又当如何解释?大小乘思想上的分水岭,在于:小乘认同四大为实,但以析空观破此执著;大乘则认为,四大乃是心的影像,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假相,无实体可得.小乘的观空,却非易事.欲达到大乘的圆满大寂灭处更难.两者并无对错,只是思想不同,唯有互相尊重.只要契机,便能受益.   切不可忘记,佛教是一体的,总之,佛弟子当以开阔的胸襟,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才能摈弃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因为重点不在护持[某人],而在护持[整体佛教],护持[正法!
  佛教自从东汉传入后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达到第一个盛世,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当时佛教鼎盛的最好证明.少林寺达摩祖师就是当时创立少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梁武帝几度出家.到了隋唐.特别是唐朝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武则天自认弥勒下凡,修明堂.鉴真度东海.莫高石窟鬼斧神工无与伦比.以后,佛教与道教儒教相互融合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因此佛教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