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3:49:47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综观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受话”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程式.而且,这种千篇一律的僵化的教学程式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蔚然成风.这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还有教学操作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阅读教学对“教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这种“受话”式的教学观念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千百年,可谓根深蒂固,并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惯性.要转变这种教学观念非一日之功.从目前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阅读教学已陷入了以功利为目的的泥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教师疲于讲,学生倦于听和背(甚至在课堂上,我还听过——老师叫道“你们都别讲,都听我讲,你们讲得乱七八糟的,都把嘴巴闭上!”).从教学操作的角度来看,“传话”式的阅读教学简单易行,教师通过阅读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设计一些问题,并预先确定好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然后在课堂上采用一问一答的“传话”方式进行教学.尽管在答问过程中也采用一些谈话、讨论的形式,但是,谈话、讨论问题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因为教师的提问是有预定的“标准答案”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这些“标准答案”而已,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这种“传话”式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复杂、动态的阅读教学活动变得简单化、静态化.这种简单易行的操作,教师既无须付出艰辛的智慧努力,又能应付目前的考试,可谓一举两得.这恐怕是目前阅读教学难以改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见,“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为什么如此强调?其出发点还是确定“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理念,正如弗里在《被压制的教育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2. 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既包括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也包括与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景象等方面内容的对话.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经验还不够丰富,文化的积淀还不足,认知的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靠自身的努力不能排除的阅读障碍.如果这些阅读的障碍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除,学生对阅读将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阅读将会失去自信心.为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沟通文本的“桥梁”.例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如阅读小说,可以抓住线索和环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散文,可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科技作品,可抓住作品中所反映的科技内容,体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可抓住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等等.3. 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